劳动力老龄化是全球农业部门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趋势对不易实施机械化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如果蔬种植业)影响尤为显著。在发达经济体,尽管某些作物或特定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作业,但更主流的解决方案仍是依赖国际移民劳工和扩大农产品进口规模。作为全球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中国近年来持续加剧的农民老龄化和乡村青年人口外流对劳动密集型农业部门产生了哪些挑战,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转型路径如何?尚未形成明确共识。
解析老年农户的农业实践特征和农户退休后的农地转移计划及影响因素与机制,是探讨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把握农业未来演变和制订相关政策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宏观结构背景、中观区域因素和微观个体特征的嵌套结构,构建了农地转移计划的解释框架(图1),通过对辽宁省盖州市两个果蔬种植专业村的田野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图2)。结果显示,案例地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给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带来诸多难题,老年农户采取了一些适应性策略以维持生产。研究发现,农地转移计划受多尺度因素影响。宏观上,农业与非农部门的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导致年轻一代在主观意愿上普遍排斥接管农地,农地代际转移存在困难。中观上,村庄区位和地方化农业实践影响农地转移计划。微观上,潜在继任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非农工资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等影响代际转移计划(图3);而对于未选择代际转移的农户,其农地转移计划受户主年龄、承包地面积、潜在继承人非农工作稳定性、劳均农业产值等因素影响(图4)。最后,论文讨论了劳动密集型农业未来三条可能的发展路径:雇佣流动劳动力,推进机械化,转向低劳动密集型农业。
图1 农户退休农地转移计划的解释框架
图2 研究区
图3 农地代际转移计划的决策树模型
图4 农地非代际转移计划的决策树模型
研究成果以“The aging of farmers and its challenges for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e in China: A perspective on farmland transfer plans for farmers’ retirement”为题发表在SSCI 1区Top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该文章荣获ESI热点论文(Hot paper)和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刘建志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房艳刚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研究重大培育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23.1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