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 正文

冯滢瑛—2011级地理科学(非师)专业本科生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3日 15:04 点击数:


 

争分夺秒勤学苦,积跬步以至遥程

从小立志要成为科学家的冯滢瑛在迈入东师校门的那一刻便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圆梦的起点。为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学四年,冯滢瑛积极消化吸收课堂上的专业基础知识。图书馆是她的第二寝室,每天下课后她就立刻跑进图书馆,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她多次错过饭点却毫不知情,有时候一个干面包便是她的午餐。

自学是冯滢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最大法宝。由于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良好的数据分析、图像绘制能力,她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下载教程自学Matlab、R语言编程,以及CANOCO、DPS、SPSS、Getdata等数据软件的操作。初学时由于操作不熟练软件经常报错,她便反反复复地修改与调试代码,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地理科学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图像绘制往往需要专业的图像处理技术,冯滢瑛没有选择将其交付图像处理公司代劳,而是自学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像处理软件,还帮助一些同学进行图像处理,经常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她还系统地自学了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全球气候系统等跨专业内容,甚至自学了两本大学化学专业教材。

2013年,冯滢瑛得到了参与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的机会。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且不耽误课业,她白天认真听课、复习巩固,晚上便在实验室工作直到关门。熬夜做作业、处理实验数据直到天亮是常有的事。扎实的专业基础,认真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她儿时的理想生了根发了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的精髓在于发现,地理学的关键在于野外考察,提高专业水平须依靠大量的野外实践。为了能够更好掌握野外考察的本领和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的认知,冯滢瑛除了认真参与地理学课程的专业实习外,还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的知名专家联系,希望可以得到参与他们野外科研工作的机会。她优异的学习成绩、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对地理学的热情打动了许多老师。2014年8月,冯滢瑛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2015年7月、8月两次参与中国科学院祁连站、玉龙站的科考工作,并于2015年11月参与库布奇沙漠、毛乌素沙地的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足迹遍布冰川、沙漠、戈壁、苔原冻土、喀斯特岩溶、黄土高原、火山熔岩。

去往祁连站前夕,传来了某位科研工作者因高原反应和医疗条件有限而牺牲的消息,冯滢瑛没有退却。科考站海拔4200m、气压只有600hPa、被冰川和灰色的砾漠所环绕,在没有淡水饮用、没有信号与外界相联的恶劣环境下,高原反应引发的头痛、呕吐时刻缠绕着她;在沙漠里,由于地形复杂、起伏剧烈,越野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强烈颠簸犹如过山车一般。首次乘车进入沙漠腹地的她在库布奇沙漠考察的第一天,因为强烈的不适应感8小时内呕吐了11次,身体已经完全虚脱,但第二天她依旧勇敢地跟上队伍。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冯滢瑛却都能选择坚持完成科考工作,得到带队老师的称赞。

经得一番寒彻骨,得来梅花扑鼻香

冯滢瑛除了在学业上精益求精,在科研创新方面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了掌握研究领域的国际动态,她通过网络订阅、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的方式坚持定期阅读国内、国际相关学科刊物。初读英文文献时,她一个个查生词,摘抄了满满两笔记本专业术语及英文科技论文优秀表达句式。由于研究内容涉及地理科学不曾涉足的生物细胞学、有机化学知识,她便一封封地发送电子邮件,虚心求教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学院相关专业老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扎实的专业知识、辛勤的努力付出为她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她撰写的1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上;另外2篇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家重点学科刊物《第四纪研究》《冰川冻土》上,这两本刊物分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冰川地貌学专业领域国内列第一名的刊物。在中国科学院2014年8月举办的全国十一届第四纪学术会议上,她受邀作为首位在该权威会议上作会议报告的本科生,发表了口头报告“C3、C4植物硅酸体对增温、施氮、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得到了相关专家们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2015年的研究生保送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的多位知名教授均向冯滢瑛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了师从国内著名沙漠学家、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继续从事我国西部地区沙漠环境演变研究。

成功没有捷径,最愚笨的办法却是最聪明的选择。冯滢瑛的四年大学时光和汗水赛跑,与勤奋相伴,她的每一步走得踏实且耐心,不是轻功水上漂,也非移花接木术。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她正信心满怀地朝着未来的美丽人生不断奋斗。

(摘自《东北师大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