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和吴乃琴研究员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7-11-30 14:49 点击数:

         11月17日-20日,应我院介冬梅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和吴乃琴研究员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指导我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以及第四纪孢粉学、古气候学、植硅体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来访期间,吕厚远研究员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微体化石分析与农业考古、中华饮食文化”的学术报告,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卜兆君及师生代表、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吉林大学考古系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报告中,吕厚远研究员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为大家展示了他是如何利用地质学中微体化石分析方法刷新人文科学研究的探索历程。一万年前的水稻、八千年前的小米、四千年前的面条、二千年前的茶叶,这些消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逐渐被地质学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得以确认并成为铁案,快速刷新了人们对于东亚地区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的相关认识。吕厚远研究员呈现的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四千年前面条的发现、质疑、验证以及工艺复制等系列研究激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报告中所介绍的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方法也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报告后,吕厚远研究员还同与会师生围绕中国饮食文化起源、环境考古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细致深入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孢粉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新疆楼兰学会常务理事、《第四纪研究》副主编。多次在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做合作研究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于植硅体、多指标现代过程分析、孢粉学、环境考古研究。在史前农业、饮食考古领域,先后建立了水稻、粟、黍等农作物微体化石的鉴定标准,发表了东亚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传播新证据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面条、最早的茶叶等系列研究成果。在Nature, PNAS, SREP, QSR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吴乃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科学进化研究院孢粉实验室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McDonald学院访问学者、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

 

 

供稿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撰稿:李楠楠,介冬梅         摄影:冷程程        审核:卜兆君         网络编辑:佟瑶